24小时qq快餐妹_同城300快餐不限次数全国空降同城免费服务_全国高端大圈经纪人网站_全国高端商务接待私人预约

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科协报道
中国科协之声:“稻”处生金,科技让农田变成“聚宝盘”
2025-09-18 09:29|文章来源:中国科协之声

一直以来,各级科协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引领,锐意深化改革,大抓基层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实效。中国科协之声特开设【地方风采】专栏,旨在介绍典型案例,展示各地科协特色亮点活动,交流经验。

本期“地方风采”,一起来看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卫斌如何探索种养新模式,让一块田长出多样“宝”。

襄阳老河口市,一场农业技术推广讲座刚刚结束。听完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负责人、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卫斌的讲解,种田大户夏海燕心里有了打算:“明年改种稻再鸭菇!”她计划明年按照这个模式,在60亩稻田上试一试。

“稻再鸭菇”是一种立体种养模式,指在同一块田地里,一年内相继收获中稻、再生稻、鸭子、鸭蛋和大球盖菇五种农产品。据了解,这种模式每亩年均收入可达1万元。去年11月9日,在湖北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项目大赛总决赛上,王卫斌凭借他的《稻再鸭菇生态低碳高效种养模式》方案,在决赛上获得二等奖。

初次接触王卫斌,他洪亮有力的声音和利落的作风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时常在田野中忙碌,也经常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一个视频里,王卫斌搬起一袋10公斤重的种子,扔上拖拉机,随后利索地爬上高大的驾驶座,回转方向盘,一个倒车就开走了。他给这段视频配文道:“田间地头是我的战场?!?/p>

一块田长多样“宝”

王卫斌和土地的缘分还要从2013年说起。那年,他受邀到老家湖北仙桃的中岭村调研,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乡亲们守着成片良田辛苦劳作,但因为长期依赖棉花和水稻轮作,产出效率特别低,每亩年收入还不足千元。

起初,王卫斌尝试引进甜玉米帮助农民增收,但种出来的玉米因质量不过关被收购商拒绝。眼前农村的困境更是给了他当头一棒:这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带孙辈的妇女,劳动力严重缺乏。他意识到,必须让一块田多长几样“宝”。

转机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黄见良教授的点拨:“能不能针对这个地方的气候去做立体栽培?”在学校的重大项目经费支持下,王卫斌团队开始探索“稻再鸭菇”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中岭村水田,变成了一个精密的循环系统:

春季机插秧苗,5至10天后向水田投放麻鸭苗,每亩25只“鸭兵”,和秧苗同天“入伍”,鸭子成了天然的劳力——鸭嘴除杂草,鸭爪松土壤,鸭粪顶替了六成化肥。接着应用再生稻技术,头季稻收割后,稻桩重新发苗抽穗;秋收后,粉碎的稻秆是天然的菌床,可以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又是好肥料,一点不浪费,”王卫斌介绍道,“蘑菇成熟后还能增加农户收入?!?/p>

这种模式的效果显而易见:插一次秧能收两季稻,每亩产量从不足6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农户的收入也从每亩500元提升到3000元。同时,化肥用量比国家标准减量30%至70%;依靠鸭子选择性除草和人工辅助干预,农药用量也减少了90%以上。

如何向农户推广这个新模式?王卫斌的方法是先实践,用效益说话。他会告诉农户养公鸭短期来钱快,养母鸭产蛋收益高。他说:“当你一年、两年、三年不断做这个事,农户看到你的收益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教学。当你做了三年、五年后,农户就会主动找你教他技术?!?/p>

如今“稻再鸭菇”模式已推广至数十个省市。王卫斌感慨道:“土地是很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p>


王卫斌(右)正在为农户讲解大球种植技术

刻进骨子里的“不服输”

王卫斌开始真正“读懂”土地,是在部队服役期间。1986年,16岁的他应征入伍,从老家仙桃到云南武警总队。

一次开荒任务改变了王卫斌对土地的认知。部队受命在乱石山上种苹果树,王卫斌和战友抡钉镐、刨岩层,手掌血泡“破了又结,结了又破”,最终磨成厚茧。近半年时间,他们硬是用锄头和钉镐在乱石山上刨出100多亩地,种上了树苗。当问起这段经历,他笑着说道:“咬咬牙就过去了,部队教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服输’?!?/p>

这段经历也让他深刻认识到,土地和军营一样公平,付出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一次,他测试水稻新品种连续4次种植失败,颗粒无收,他却说:“你做农业,必须愿赌服输,一次一次的失败是让自己琢磨、想办法,而不是掉头放弃?!?/p>

转业后,王卫斌被分配到城市做保卫工作,但心里始终惦记着“干点实在事”。他重拾课本备战高考,第一年就考上成人专科,他却不满足:“既然能考专科,为什么不试试全日制本科?”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复习,最终考入郑州工学院(现郑州大学)全日制本科。

当问他为何继续读书,他回答:“以前总觉得种地是一个苦力活,后来才明白,土地里面还是藏着大学问的,什么时候下种、施肥、抗旱,每一步都有讲究?!蔽搜芯客竿恋乩锏摹按笱省保跷辣笤?1岁时再度拿起书本,报考华中农业大学农药学在职研究生。

边工作边读书,任务繁重。支撑他的,是军队里学到的精神——不去想“不可能”。这份坚持最终有了回报:2013年,他被聘为华中农业大学农药学讲师,参与编写了《油菜根肿病的诊断与防治》《水稻绿色防控要点》等专业书籍。

帮所有人“收获”幸福感

2013年,王卫斌到仙桃市郭河镇中岭村调研,看到当地农民的困境,决心要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了这个理想,他放弃了大学岗位和城市舒适的生活,选择扎根中岭村。

“在部队里,军人潜移默化地认为付出是一种责任、担当。退役后,我也是尽量为老百姓服务,为社会做贡献。这是自然形成的一种思想?!蓖跷辣笏?。他下决心,一定要找到一种新的种田模式,既能帮农民增产增收,又能节省成本和劳动力,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帮助农民,在他心中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

同年,王卫斌在仙桃市郭河镇中岭村开辟出科技小院的第一块试验田,设立了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他的目标很明确:把大学实验室搬进泥巴地,让论文成果“长”在稻穗上。这里成为连接高校科研与田间地头的桥梁,“稻再鸭菇”的立体种养模式也开始通过科技小院进一步普及。

但如何才能打通科技助农的“最后一公里”,又成了新的难题。“农民种了几十年的地,为什么要听你的话?”王卫斌深知,理论说教行不通,必须“手把手教”:“难道用量杯、用游标卡尺来做这个事吗?还是要靠自己动手来带动农户?!?/p>

近10年间,湖北仙桃再生稻科技小院累计开展培训200余场,两万余名农民掌握了技术;27项农业新技术落地生根,解决农户实际生产问题167项,带动117户创收,辐射带动增收超3000万元。王卫斌说:“这个过程中,湖北省科协起到了一个典型的桥梁作用,帮助推进科技小院提档升级,确保师生们能入住、留得下、可工作?!?/p>

王卫斌为农户讲解生态种养技术

从最初中岭村的试点开始,科技小院的模式逐渐推广开来。目前,仙桃已经成立了8家科技小院,覆盖了17个乡镇。在科技小院的带动下,农户亩均收入提升超过10倍,累计增收超过3000万元。依托科技小院,全自动大棚、无人机、高光谱测试等“黑科技”也开始走进田间地头。王卫斌展望:“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农业必将更智慧、更绿色、更高效、更低碳,农民们种田会越来越轻松?!?/p>

伴随着这些成果,王卫斌获得了2022年度全国农业农村劳模、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还曾作为全国科技小院的唯一代表,登上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的舞台。

“现在,我每天工作14到16小时,三天两头出差到处跑,习惯了,”他说,“或许科研工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我们所有人收获‘幸福感’?!?/p>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