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qq快餐妹_同城300快餐不限次数全国空降同城免费服务_全国高端大圈经纪人网站_全国高端商务接待私人预约

学习强国 | 中国科协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媒体聚焦-科协报道
武汉科技报:寻访2025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 | 高泽霞:刺破“卡喉之困” 育出淡水渔业新未来
2025-08-14 12:35|文章来源:湖北省科协调宣部 武汉科技报

编者按:以国之所向为使命,他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以民之所需为担当,他们扎根一线,默默耕耘。他们是荆楚科技浪潮中的中流砥柱,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者,为湖北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注入澎湃动能。他们的足迹,印刻在实验室的彻夜灯火中;他们的身影,奔忙于田野车间与创新一线;他们的精神,如星辰般点亮荆楚创新的苍穹、熠熠生辉。

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展现科技工作者的时代风采,激励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使命、再建新功,省委宣传部、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科协、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联合开展“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宣传展示活动。委托武汉科技报通过深入挖掘十位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故事,以榜样之力传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凝聚创新共识,谱写湖北科技自立自强的壮美篇章。

baafba30d1a949819e20e70f0df01c2f~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刺破“卡喉之困” 育出淡水渔业新未来

清蒸武昌鱼的热气漫过餐桌时,总有人对着那层莹白的鱼肉犯愁。120多根细如棉线的肌间刺藏在肌理间,像埋在美味里的“暗礁”,稍不留意就会卡在喉咙。华中农业大学的实验室里,高泽霞盯着水族箱中悠游的团头鲂,指尖轻轻划过玻璃壁:“中国人吃了几千年的鱼,总该让这‘刺’不再成为困扰。”2025年“荆楚最美科技工作者”高泽霞用十四年光阴,为淡水鱼产业劈开了一条“去刺”之路。

c5e33aa330a34bd5bf9339ff2f472b14~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刺”痛产业 科研初心在此萌芽

2012年的行业报告上,一组数据刺痛了高泽霞的眼睛:我国淡水养殖产量占全球60%,但75%的主养鱼类都长着肌间刺?!暗笔弊龉谐〉餮校顺上颜咭蚺驴ê砑跎俪杂闫德?,深加工企业剔除细刺的程序更是繁琐至极。”

当同行劝她“这是进化铁律,别白费力气”时,高泽霞却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没有先例,那就创造先例!”她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决心从基因层面找到破解“刺”的密码,让这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喉刺”成为历史。

十年攻坚 在失败中寻找“无刺密码”

46da4106f80440b2b3bda3ee9def7bfc~tplv-tt-origin-web_gif.jpeg

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凌晨,培养皿里的鱼苗在显微镜下舒展身躯,肌间刺的细小骨骼在荧光标记下如繁星闪烁。高泽霞带领团队构建起全球首个肌间刺基因表达谱,绘制出首张多组学图谱,却在验证近120个候选基因时接连碰壁?!白罹谏サ氖焙?,连续三个月的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团队里有人偷偷抹眼泪?!备咴笙加涝妒鞘笛槭易詈笙鸬哪钦档?。她将失败数据按时间轴归档分析,笔记本上写着:“每排除一个错误选项,就离真相更近一步?!?/p>

转机出现在2017年,科研团队在斑马鱼群里意外发现一尾无刺个体,“整个实验室都炸了!虽然后来证实是偶然突变,但那天凌晨的欢呼声,现在想起来还振奋?!闭獯巍耙馔狻比猛哦痈蛹岫诵判摹K孀偶〖浯萄芯康墓δ芷教ㄖ鸩酵晟?,高泽霞团队展示的动态图谱清晰显示,红色标记的runx2b基因在刺形成期异?;钤?。经过1200多个日夜筛选,当首批敲除该基因的鱼苗孵化成功,高泽霞对着显微镜突然红了眼眶:“这十年,值了!”

从实验室到餐桌:让科研成果“活”起来

当世界首例无肌间刺武昌鱼在水池中优雅游动时,高泽霞悬了十年的心才真正落地。这些“无刺勇士”不仅行动自如,肉质反而更加紧实Q弹。经过F3代繁育观察,其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与有肌间刺武昌鱼并无显著差异。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套分子育种技术被迅速应用到草鱼、银鲫等多个品种,构建起完整的无肌间刺鱼类分子精准育种技术体系。

无刺鱼已成了高泽霞教授实验室的“明星”产品,同时高泽霞团队还与产业结合非常紧密。通过分子辅助育种技术,团队培育了生长快、成活率高的团头鲂“华海1号”国审新品种,连续多年获评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

1cc521d0db824ccdb89d91c29acafcce~tplv-tt-origin-web_gif.jpeg

高泽霞深知,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暴雨中的鱼塘边,她踩着泥泞的田埂,手把手教养殖户辨认武昌鱼鱼苗优劣。沾满泥浆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一线最真实的需求:武昌鱼苗要长得快、抗病性得再强点……从2010年起,她开始“跑塘”“泡塘”,从科技特派员成长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团头鲂育种岗位科学家,牵头建立“科技小院”,已为全国20多个省份培训了3000多个养殖户。

14年过去了,高泽霞用执着与坚守,刺破了困扰淡水鱼产业发展的“刺”,她的成果也接连斩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水产学会优秀科技成果、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为我国水产种业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高泽霞说:“科研就像养鱼,既要沉得下去,也要经得起风浪?!痹谡馓醭渎粗目蒲械缆飞希允导市卸故土诵率贝萍脊ぷ髡叩氖姑5?,而那些游向餐桌的武昌鱼,正是她写给百姓最生动的答卷。

首页  |  科协微信  |  科协一家  |  科普中国

copyright 2001-2021 Hubei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2001-2024
鄂ICP备13005063号-3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1219号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9号    湖北省科协综合办公大楼    
联合主办:湖北省科协办公室      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
技术支持:湖北省科协学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评估中心